查看原文
其他

南京大学陆延青教授和孔德圣教授团队 PNAS: 兼具高敏感和高拉伸性的电学自愈合导体

老酒高分子 高分子科技
2024-09-08
点击上方“蓝字” 一键订阅

可穿戴电子器件在长期穿戴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裂纹和分层等结构性损伤,而在生物系统中存在一种生存机制,可以自发地修复意外的伤害。受此启发,自愈合能力已经被广泛地研究并应用在功能器件和系统中以大幅度延长使用寿命。本征自愈合导体的愈合过程通常是缓慢且非自发的,需要外加刺激来驱动自愈合,极大地限制了自愈合导体的广泛应用。与此相反的,非本征自愈合导体则依赖于嵌入的微胶囊实现自愈合的功能。当受到外力破坏时,微胶囊的外壳也会受损从而释放出愈合剂,驱动交联反应,达到自修复的效果。将液态金属颗粒应用在非本征自愈合导体已经有了相关报道,这些导体普遍在大形变或者遭受极端外力破坏时才能修复电学特性,但是针对日常使用时的微小破损,却往往难以激活自愈合过程。

针对上述问题,近日,南京大学陆延青教授和孔德圣教授团队报道了一款超敏感电学自修复导体,该导体在弯曲条件下就可以自发地修复导体层的微裂纹,将自愈合的阈值降低至0.25%的弯曲应变,同时也可以承受超大形变(1200%的拉伸量)所造成的破坏,具有广域的电学自修复能力。如图1a所示,该导体采用双层的结构设计,由底层作为愈合剂的液态金属颗粒复合物和上层的导电铜膜组成。通过无电镀的方式在液态金属颗粒表面紧密共形地沉积一层连续铜膜作为导体层,使得铜膜和液态金属颗粒之间有强烈的力学耦合。当导体遭受外界损伤时,铜膜由于具有机械脆性,会产生微裂纹,微裂纹的尖端应力场可以瞬间撕碎液态金属颗粒氧化膜,集中、高效、选择性地在裂纹处释放出液态金属,从而达到修复破碎铜层的效果。


自愈合导体在经历从3%50%逐步递进的循环拉伸时,导体的电阻在拉伸时稳定地增长,在回弹时几乎可以完全恢复到初始值,表现出稳定的电学性能(图1d)。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传统的铜膜在经历3%的小拉伸时就已经彻底失去了导电性能。将液态金属颗粒层在化学镀膜前进行拉伸,通过弹性衬底对液态金属颗粒的力学传导实现液态金属颗粒的破裂,发现需要大约30%的拉伸量才可以形成导电网络,这远远大于传统铜膜的失效点,说明依赖弹性衬底的力学传导并不能及时修复破碎的铜导体。常规无电镀铜膜具有机械脆性,在3%的拉伸量下就彻底断裂,而自愈合导体也会形成和传统铜膜类似的裂纹。可以清晰地看到在裂纹处释放出了大量的液态金属,连接了破碎铜层,起到电学愈合的效果(图1e)。实验中还研究了液态金属颗粒膜层在拉伸时的微观形貌。液态金属颗粒膜层会随机地发生破碎释放出液态金属。正是这种低效的破碎模式导致了液态金属颗粒复合物需要很高的拉伸量才可以形成导电网络。


图1. 自愈合导体的设计与制备

 

图2. 超拉伸自愈合导体

 

图3. 无电镀条件对自愈合导体的影响

 

图4. 自愈合导体的柔性电子应用展示

 

图5. 基于自愈合导体的可拉伸可穿戴电子器件展示

综上所述,铜膜在很低的拉伸量下会发生脆性断裂导致电路失效,而液态金属膜层随机、低效的破碎模式在理论上又无法及时弥补电学失效,为此在液态金属膜层上共形生长出铜膜,两者具有强烈的力学耦合,在铜膜产生微裂纹时,微裂纹的尖端应力场瞬间撕碎液态金属颗粒,在裂纹出选择性释放出液态金属,可以愈合极低形变量造成的电学损伤。这样的通用设计方法显著提高了导体的自愈和敏感性和效率,在柔性可拉伸电子器件中有广泛的应用潜力。


相关工作以“Ultrasensitive and ultrastretchable electrically self-healing conductors为题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报》(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PNAS)。论文的第一作者是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博士生李妍妍方婷,通讯作者为陆延青教授和孔德圣教授。

 

原文链接:
https://www.pnas.org/doi/10.1073/pnas.2300953120


相关进展

南京大学孔德圣/宁兴海团队《Adv. Sci.》:用于无线控制肿瘤治疗的可穿戴电子贴片

南京大学孔德圣教授团队 Sci. Adv.: 用于动态器官检测的本征可拉伸电子器件

南京大学孔德圣教授课题组在穿戴显示器件方面取得进展

南京大学陆延青教授团队 AFM:面向柔性智能光子学的仿生自驱动液晶执行器

华东理工大学郑致刚、南京大学陆延青、东南大学李全《Adv. Mater.》:基于像素化全息表面浮雕结构实现可编辑软材料拼图

南京大学胡伟、陆延青团队实现软物质拓扑缺陷的可编程控制

南京大学胡伟教授、陆延青教授团队开发“软”集成光子元件

南京大学胡伟教授、陆延青教授团队实现基于液晶组装微透镜的四维成像

南京大学胡伟副教授、陆延青教授团队开发宽带多路并行OAM处理器

南京大学陆延青教授、胡伟副教授团队在光控软物质畴工程领域取得新进展


高分子科技原创文章。欢迎个人转发和分享,刊物或媒体如需转载,请联系邮箱:info@polymer.cn

诚邀投稿

欢迎专家学者提供稿件(论文、项目介绍、新技术、学术交流、单位新闻、参会信息、招聘招生等)至info@polymer.cn,并请注明详细联系信息。高分子科技®会及时推送,并同时发布在中国聚合物网上。

欢迎加入微信群 为满足高分子产学研各界同仁的要求,陆续开通了包括高分子专家学者群在内的几十个专项交流群,也包括高分子产业技术、企业家、博士、研究生、媒体期刊会展协会等群,全覆盖高分子产业或领域。目前汇聚了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研发中心的上万名顶尖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及企业家。

申请入群,请先加审核微信号PolymerChina (或长按下方二维码),并请一定注明:高分子+姓名+单位+职称(或学位)+领域(或行业),否则不予受理,资格经过审核后入相关专业群。

这里“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高分子科技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